蚂蚁阅读 - 言情小说 - 农门青云路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50

分卷阅读150

    用。

    湘王方才说时机不对,不能让皇帝知道他吃下赈灾银导致灾民暴动。

    那什么时候才算是时机对了?

    从这句话,瑾瑜就能断定湘王在私营党派打造军队。

    现在时机不对,是因为手中势力与军队都还不够强势,不足以跟华元帝抗衡。

    如果现在让华元帝知道湘王贪污了大笔赈灾银,就会打草惊蛇,让华元帝起疑心。

    等湘王的军队规模够大,能够攻入皇城,对湘王而言,就是时机成熟的时候。

    那时,不管什么事让华元帝知道,都已经无关痛痒。

    但瑾瑜还未抓到实质证据,就先将赈灾一事办妥再说。

    若不出意外,这事一过,他会得到湘王的信任和倚重,成为核心成员,便能抓住湘王的小尾巴。

    至于这个小尾巴要怎么用,瑾瑜暂不去想它。

    湘王看瑾瑜信誓旦旦,且自信飞扬,当下拍板定论,“可以,左右都要打通关系,这事本王与柳知府去办,争取十天内了事,剩下的,全权由你处理。”

    瑾瑜得了保证,就与禁军领队孙奇通气,分出二万两赈灾银给湘王的人手。

    送走瑾瑜,柳振宁与湘王沉默以对。

    半晌,柳振宁道:“王爷以为,李全说的事能否靠谱?”

    湘王轻笑一声,“为何不靠谱?接触下来,李全并非无的放矢之人,柳知府也说他是个狠人,这样的人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不成?”

    “再有,就算他出了岔子,整个廊州都是本王的人,把责任尽数推到他身上就是,照样高枕无忧。”

    “此事成了的话双双得利,不成的话李全承担罪责,与你我何干?”

    二人相视一笑,柳振宁道:“高,王爷实在是高,那下官这就去将那二万两,分发给各个有灾情县镇的县令,让他们做好全力办事的准备。”

    “去吧,尽快办好,本王迫不及待,想看李全是如何用有限的银两运作,最后三管齐下的。”

    柳振宁办事效率极高,不出十日,事情已经办妥,差人给瑾瑜说了进程。

    瑾瑜提笔书信一封,让来人带回去给柳振宁。

    冬青已经进城,住在客店里,瑾瑜更愿意抽空去陪冬青,不想面对柳振宁和湘王那两张脸,还是写信方便些。

    信里事无巨细交代了细节,让柳振宁将命令下达到每个县镇,着手实施他的计策。

    柳振宁收到瑾瑜的信件有些无语,分明就是几步路的距离,竟然用写信的方式传达。

    拆开信件一看,柳振宁却满脸无法理解,马不停蹄拿着信件去找了湘王。

    湘王展开信纸,上面赫然写着让他们用赈灾银去收购蝗虫。

    通知灾民,官府收购蝗虫,让他们上山去抓来换钱。

    按斤论价,腊干后价格更高,抓多少官府就收多少,上不封顶。

    第81章 对面

    瑾瑜的信中,还详细写了腊干蝗虫的法子。

    让灾民将蝗虫抓住,困其一个半时辰饥饿排粪,而后开水一烫,摘去翅膀与带刺小腿晒干。

    活虫则让县镇差衙役火速送进湘廊,交由瑾瑜这边的专人处理。

    收购蝗虫的钱由湘王的亲信监管,分别前往各个县镇,以防下面的人拿了钱却敷衍了事。

    湘王与柳振宁看完信件,大眼瞪小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瑾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晚宴时已经商谈妥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得按瑾瑜所写的细节,差遣相关人手前去收购。

    湘王和柳振宁忙着落实瑾瑜的计划,冬青差人运了一小部分粮食去相对贫穷的县镇出售。

    苦难的那些村子的存粮不多,差不多需要购买粮食了,她的三万石粮食,就从现在开始陆续出售。

    瑾瑜借官职之便,让一名禁军跟随冬青派遣出去的人手,防止这些临时雇来的人见财起意,卷着卖粮食的钱溜走。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冬青的丈夫还是翰林官,给的工钱不低,雇的又都是有家室在湘廊有根的人,不敢行此冒险之事。

    但人性难测,需要防患于未然。

    孙奇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不过是分出三五几人给瑾瑜,算不得大事。

    冬青没有亲自前去看管,是因为冬青在湘廊有事要做。

    瑾瑜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就在于冬青的能力。

    瑾瑜与冬青不得空回山河县,到此第二日写了书信回家,让家里人来湘廊聚一聚,家里那个点心铺子就暂时雇人看守。

    翠枝等人收到信后一看,便知道是瑾瑜写的。

    虽然他们不识字,但李全二字长什么样,从瑾瑜考上秀才就牢记在了心里。

    可惜除了李全这两个字,别的他们都认不全,当下一家人拿着信件,找个识字的人读一下内容。

    帮忙读信的人是个私塾老先生,与翠枝她们住在同一条巷子。

    拿到信最开始没什么感觉,毕竟附近不识字的人家有这种事都来找他帮忙。

    扫了一眼却很心惊,手都有些颤抖,看向翠枝大狗和李老汉夫妇,道:“这写信之人,是翰林学士啊!”

    他读了一辈子书,也只是个秀才,只能在私塾当个教书先生。除了乡试时的考官,还从未接触过活生生的翰林学士。

    眼前这家人十分的谦逊低调,开着个小铺子,住着小院子,穿衣打扮都很朴实。

    一开始听说这家有人考上了进士,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了翰林学士。

    翠枝几人互看一眼,上次收到瑾瑜的信时李林还在这里,只听说瑾瑜是什么侍讲,不知道与老先生口中的学士有什么不同。

    王氏开口道:“翰林学士很厉害吧?”

    老先生一个劲点头,“岂止是厉害,我这辈子若能当上翰林学士,是死也笑着死。”

    一时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他们家二狗就是能耐,忙催促老先生念一下瑾瑜都写了些什么。

    老先生便给一众人读了一遍,大意是冬青在湘廊盘下一座酒楼,而且此事有关赈灾,人手有缺,让他们去湘廊一聚顺便搭个手。

    李老汉夫妻翠枝大狗许久没见冬青二人,自然没有耽搁,处理了家中事宜,落锁赶往湘廊。

    反正点心铺子在不久前就雇了个掌柜,还有两个能做点心的伙计,离开些日子无碍。

    翠枝的儿子已经一岁余,生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取名向书,不再遵从取得贱好养活的习俗。

    希望小向书跟随瑾瑜的步伐,日后好好读书,争取早日成材。

    冬青很是喜爱小向书,给他打了一整套的银锁脚环,空闲时就忍不住逗乐一番,两侄娘笑得眼睛弯弯。

    瑾瑜看在眼里,寻思等此事了后,冬青闲一些,跟冬青商量一下,要不要生个孩子给冬青玩儿。

    这边,官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