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阅读 - 历史小说 - 淑妃今天也只想咸鱼在线阅读 - 淑妃今天也只想咸鱼 第106节

淑妃今天也只想咸鱼 第106节

    两个人便一起吃着糖。

    最后在松子糖的香甜里抵达先农坛。

    先农坛北圆南方,拢共有内外两道坛墙。

    马车穿过外坛墙后一路往里去,云莺掀开帘子往外看一看,望见的是大片宽阔的树林草地。

    复过得一刻钟,马车停在先农坛的庆成宫外。

    云莺和赵崇先后下得马车,在庆成宫为一会儿的祭礼稍做准备,随行的官员、宫人也立刻开始忙碌起来。

    这样严肃的场合、严肃的事情。

    往前在宫中如何懒散懈怠的云莺也知其不可怠慢,将分内之事做得妥当。

    而迟一些,赵崇率领百官进入内坛墙在先农神坛进行祭拜,行初献礼,礼成后前往具服殿更换行亲耕礼需要穿的衣物。待从具服殿出来,他在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的跪请之下在观耕台前的亲耕田中掌耒三推,便算礼毕,之后则是百官也陆续进行耕作。

    赵崇在观耕台上观看不远处大臣们耕作。

    云莺站在他身后侧,看得一会儿大臣们耕作后,又去看他背影,便记起他曾说过今日可以陪她去别处逛一逛。

    彼时话说得含糊暧昧也未曾提及“别处”究竟是何处。

    但估摸……他心里应有想法,而不会听由她随意指一个地方便带着她去?

    一声一声嘀咕叫赵崇嘴角扬起。

    直到午后,大臣们耕种结束,一行人重又回到庆成宫行庆贺礼。

    所谓庆贺礼亦即在庆成宫正殿内设下宴席,犒劳百官。

    云莺坐在赵崇身侧,安安静静适时为他添酒布菜,做好一个妃嫔的本分。

    然而酒过三巡,赵崇已借口酒醉不适,命大臣们继续享用宴席,又让云莺扶他去偏殿休息。口称醉酒之人被扶进偏殿后很快再无醉酒的迹象,原本扶着他的云莺也被他握住手,赵崇眼底蕴着笑意说:“我们换一身衣裳再出去。”

    云莺问:“陛下要不要先喝碗醒酒汤?”

    “朕没有醉。”赵崇笑一笑,话说罢觉得这话听来欲盖弥彰便改口,“喝一碗也不打紧。”

    醒酒汤是提前备着的。

    赵崇用过宫人送来的醒酒汤又梳洗一番,淡了身上的酒气,再换上便服。

    云莺也换上赵崇为她提前准备好的银红春衫,卸下华贵的首饰,只戴着一支赤金双蝶恋花步摇。她从屏风后走出来,赵崇两步上前,帮她将银红面纱戴好。

    “陛下要带臣妾去哪儿?”

    直到此时,想着左右要出发了,云莺才问上赵崇一句。

    赵崇却依旧卖着关子:“去了便知道。”

    他们从偏殿出来,宫人提前备下一匹枣红大马——只有一匹马,云莺以为,这实在司马昭之心。

    “我们要在天黑之前回宫,爱妃久不骑马,还是与朕共乘一骑来得方便,免得耽误时辰。”赵崇牵着云莺的手走向枣红大马,扶她在马背上坐稳以后,自己才翻身上马。不多时,他们策马离开先农坛。

    晴朗春日午后的风儿温煦拂过面庞。

    风中送来淡淡花香,周遭景色在他们的身侧不断后退。

    云莺乖巧坐在赵崇的身前,感受着暖春的惬意,看他们一路往西,直至眼前出现一片村落。

    枣红大马奔向那片村落,最后在村口停下来。

    村口几株桃花开得正灿烂。

    赵崇翻身下马,伸手去扶云莺从马背上下来,方才将马栓在桃树下。

    带着面纱的云莺四下打量起这个村落,试图发现一点特殊之处,以猜测赵崇专程带她来这个地方的原因。当赵崇走回她身边时,她尚未想出个所以然,只是隐隐直觉,会不会与今日的耕耤礼有关。

    当赵崇敲开一家农户的院门,那一户主人家欢欢喜喜将他们迎进门,云莺便觉得自己没有猜错。

    这户人家的娘子称呼赵崇为“周公子”,显见不知他真实身份。

    农户家房屋朴素。

    院墙是围的素土矮墙,正屋好歹覆上瓦片,两侧的房屋却是茅草屋。

    而这般条件在寻常农户当中也不算差了。

    这家农户主人是杨大,来给他们开门的是杨大的妻子。

    一对夫妻皆已过不惑之年,鬓边青丝染上霜白,无从保养的面庞流露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

    李大娘把赵崇和云莺让进院子里后,一面迎他们去堂屋里坐一面含笑悄悄打量几眼云莺:“头一回见周公子的夫人,真真漂亮得像天上的仙女似的。”又招呼杨大,“老头子,快看谁来了。”

    云莺没有少听过旁人夸她。

    可此时叫李大娘一夸,大抵对方太过真诚,她莫名生出些臊得慌的感觉。

    悄悄觑向赵崇,见他眉眼几分自得,有若得意被夸“夫人”漂亮,云莺不由又是无奈又是好笑。若叫李大娘晓得此人后宫之中可称为“夫人”的小娘子不知凡几,怕是要瞠目结舌,想夸也无从夸起了。

    “头一回。”

    赵崇也悄悄凑向云莺,压低声音,“除了夫人以外,从未带旁人来过。”

    他有意将“夫人”二字咬得很重。

    云莺斜睨他一眼,见他颇有涎皮涎脸的样子,所有的话便化作扑哧一笑,只同他拉开两步距离。

    赵崇并不为此感到失落,反而因云莺的笑靥嘴角扬起。

    进到堂屋,杨大也放下手里的事赶过来招呼他们,李大娘将干净的粗瓷碗又洗过一遍,特地泡了壶茶来。

    除去茶水还端来几样自家做的小点。

    李大娘始终笑容满面,热情对赵崇和云莺说:“家里只有粗茶淡饭,不要客气,随便吃。我这便去生火做饭,公子和夫人今日务必留下一起吃。”

    杨大叮嘱李大娘杀只鸡来炖汤。

    李大娘连声应下,赵崇连忙道:“还有事,略坐坐便得走,不必麻烦。”

    如此再三劝说推辞一番,李大娘才坐下来同他们三人一道喝茶。

    少顷,赵崇同他们闲话家常,问起杨大和李大娘往年的收成、今年的打算,以及平日里的生活。

    云莺在旁边插不上嘴也没有插嘴的想法。

    赵崇同杨大、李大娘分明是旧相识,也看得出来,他们对赵崇颇有信任。

    这些话倒是印证她之前的猜测。

    来这里见杨大和李大娘,确实与耕种有关系。

    看着眉眼平和,认真听杨大和李大娘说起自家生活的赵崇,云莺神思游荡,仿佛穿过旧日年岁,回到在边关小城初见赵崇时的场景。那时她亲眼看见他从马背上下来,将一名受惊跌倒的老妇搀扶起来,并耐心询问对方可有受伤。

    想起这些,云莺愈觉无奈。

    好端端的偏今日几次三番记起这些旧事。

    赵崇在同杨大、李大娘交谈时,觉察得到云莺在看他,也听得到她心声。

    却只晓得她记起旧事,不知旧时情境,于是这些心声将他之前压下去的疑虑与好奇轻易勾起来,且愈演愈烈。

    他便不想等待那个不知几时到来的合适时机。

    从前那么长的时日,她在他面前从未记起过那些事,今日却记起不止一次,可见今日便是那个“时机”。

    打定主意,同杨大和李大娘喝过两碗粗茶,赵崇带着云莺辞别他们。

    却没有着急带她回先农坛或回宫。

    “杨大和李大娘曾育有一女。”从农户家出来,赵崇没带云莺骑马沿着河堤慢慢走,终于主动说起一些事,“十六岁时,朕随父皇前来先农坛祭祀,彼时不过好奇想到农户家看看,赶巧在半道上遇上他们夫妇二人。朕记得当时杨大背着他们的女儿,李大娘跟在旁边,他们要带女儿去求医。”

    方才在杨大和李大娘家中却未见他们的女儿。

    虽也可能是出嫁了,但听赵崇说起,云莺心里有些不好的感觉。

    便听赵崇道:“那个小娘子才七八岁年纪,病得趴在杨大背上意识不清,朕便送他们去医馆。后来那个小娘子在医馆里,在朕的面前去世了。朕看着他们因失去女儿伤心欲绝,却无能为力。”

    云莺想到那样的场景也是眸光黯淡。

    她手掌不禁攀上赵崇的手臂,转过脸抬眼去看他:“所以陛下年年在耕耤礼这日来探望他们?”

    赵崇手臂揽住云莺,让她后背贴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也拿下巴轻轻蹭一蹭她的发顶:“大燕有百姓万万,如他们夫妇的寻常百姓不知凡几,朕也只望自己能尽力而为。这些事朕未同母后提起过,不知为何今日却想要带你前来。”

    云莺垂下眼,沉默中道:“陛下勤劳国事,一直都做得很好。”

    无论是从前、现下,抑或将来,都很好。

    赵崇听见云莺口中、心里皆在夸赞他,却得意不起来。

    她真心实意认为他很好,可如今已不喜欢他……令她失望的是什么?

    “真的吗?”

    赵崇忍下叹气的冲动,小声道,“莺莺,朕也自知不是完人,若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望能有人指出。”

    “前朝之事是如此,后宫之事亦如此。”

    “莺莺可明白?”

    云莺眉头微拧,后宫之事,若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她指出?

    这倒的确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陛下该雨露均沾。”

    云莺平静开口,语气无波无澜对赵崇说。

    赵崇愣怔,不想会在云莺口中听见这样一句话,尤其是她语气如此的平静。他知她如今不在意他,但这样全无纠结全无犹豫将他往旁人那里推……他声音沉了沉,问:“倘若朕不想呢?”

    “陛下怎可说出如此任性之言?”

    云莺淡淡一笑,“何况,陛下膝下无子,是该雨露均沾,以绵延子嗣。”

    赵崇又问:“莺莺为何这样想要将朕往旁人那里推?”

    旁人?

    云莺扯了下嘴角:“陛下说笑了,她们不是旁人,是陛下的爱妃们,她们也都是为了服侍陛下才会进宫的。”

    赵崇隐隐感觉触及云莺的心思,又未立刻完全看明白。

    “朕……”他想说什么,偏偏不知从何说起。

    那些人不是旁人,是他后宫的妃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