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阅读 - 耽美小说 - 燕宫在线阅读 - 92,前程路漫漫无涯,举目见长安在望

92,前程路漫漫无涯,举目见长安在望

    瑞香到后,归期反而一再延迟。皇帝身边事情太多,本来就不急着回去,如今这里又聚集了能够议定许多事的大臣,至少也要再逗留五六天。孩子们都还太小,不能带着奔波劳碌,所以瑞香在这里除了写信,与够格和自己交际的内眷见面说话之外,就没有别的事好做了。

    他还是讨厌那张硬邦邦的床榻,来时没有考虑过这种情况,竟然一时之间找不到能多铺两层的厚床褥,无奈何瑞香每天醒来都发现自己睡在丈夫身上。

    最终,他还是扛不住被送到县里一处民宅。虽然他什么都不说,觉得自己能受得了,但皇帝已经发现瑞香并未适应,反而被床硌得浑身发痛。丰年县城距离长安只有五百里,当地最大的豪族姓王,和琅琊王氏是同宗,虽然已经很远,但建在郊外的新宅十分精心,且自从建成还没有人去住过,王家已经屡次献过殷勤,皇帝虽然并无移驾的必要,却不能看着瑞香一声不吭地继续忍着,干脆十分不容拒绝地安排他住过去。

    瑞香自然不肯,但也被说服。皇帝本来就多数时候都忙于公务,二人无法见面,不过是夜里一起睡而已。既然如此,不如就到王家的宅子里睡,反正他骑马来回并不费力,瑞香也可以住得更好一些。

    这办法不失为两全其美,皇帝如今驻跸的地方距离那宅子确实不算太远,且他若是忙碌可以不过来,若是有空可以在那里多住几天,怎么想都是划算的。至少两人都有机会不用睡这硬板床了。

    王家对此很是惊喜,接待瑞香更是周到。这也不在意料之外,他们虽是琅琊王氏的一支,但实则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不怎么来往了,这一族中更是没出什么大人物,有机会在帝后心中留下印象,就必然要竭尽全力。

    这座宅邸建在郊外,本就是为了避开喧嚣,因此十分僻静,景物也值得赏玩。虽然在瑞香眼里也不过如此,不过王家人很知趣,四下干净整洁,又并未多加打扰,瑞香也就只有住进来时赏赐过王家上下,就再也没有担心过。

    眼下一场大胜,举国欢腾,虽然皇帝没有回京,但消息已经传遍了,想也知道他们回去之后场面要更加热烈。而春天也已经来了,柳树萌芽,春水潺潺,瑞香在挂起的帘栊下回信。宫里不止大公主,连嘉华也提笔写了一封信。他习字已久,一些常用的词还是会写的,即使不会也可以临时问一问别人,不过是笔画生疏而已。姐弟二人都兴高采烈地问及战争之事,又问候父母安康。

    瑞香含着笑回信,把自己听说的战争如何险恶,羌人又是如何想要趁火打劫,而皇帝英明神武,如何大破敌人,又如何解决困境都给写了上去。大公主经历过被要求和亲那一遭,需要吃一颗定心丸,因此她在来信里才格外兴奋,追着问细节。瑞香知道,自己说的话她并不是不信,但和亲对公主而言太可怕了,怎么安抚她都不为过。等到回京之后,见了皇帝,她会更安心的。

    嘉华就是纯粹的好奇,也确实思念父母。想到孩子,瑞香叹了一口气,自从入宫以来,这还是他第一次离宫这么远,孩子一个都不在身边,多少也是会担心的。虽然帝后不在宫中孩子们也并不会被怠慢,但若是出了什么事,就只好指望临时管事的贵妃和年纪最长的大公主,还是不够令人放心的。

    好在他并不会在外逗留太久。

    军营里,忙碌暂告一段落,如无意外,已经可以安排启程,皇帝与中山王兄弟二人,再次有机会独处。

    季威之近来也忙得晕头转向,每天一睁眼就是无数必须参与的大事,并没有因为战胜首功不在自己身上而轻松多少。皇帝显然十分倚重于他,除了尚未安排完毕的军务之外,连与长安来的大臣们议政也总要带上他,显然是要他提前熟悉。即使两人还未就他的未来说过什么,但季威之已经明白那必然是不轻松的。

    皇后到来后,兄弟二人更难有机会私下说话。皇帝只可能比他更忙碌,稍有空闲不是回去看皇后就是询问皇后的情况,军中不用多久就传播起帝后之间如何情深的话,甚至语中颇多调侃之意,季威之自然也有所耳闻。

    从前他们兄弟是最亲近的,这种亲近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但迟来的成长让亲昵也不复存在,信任重视终于确定了距离。季威之并不嫉妒,却难言苦涩。他很清楚皇帝的为人,正因如此,他不怀疑对方对自己的看重与维护之意,对于皇帝,他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好用的下属,正因如此,两人再也没有任何跨越伦理的可能,一丝一毫都没有。

    而皇后也足够配得上他的兄长,温和又端庄,为人处世恰到好处,来时不仅带上将领家眷,甚至赐宴且厚赐这些家眷,虽然军营中不适宜抛头露面,但皇后对一日三餐和夜宵的关注也造福了臣下,很快就被交口称赞。

    至于兄长有多看重妻子,流露出的柔软与温情甚至连士卒都看得清楚,似乎高高在上神乎其神的皇帝也成了一个会紧张妻子的普通男人,营中那闲话就是因此才大行其道的。

    皇帝如今已经有一个家,且沉溺其中,季威之恍惚想起,自己似乎停驻原地太久了,只有他一个被剩下了。虽然还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但他现在至少能够顺着别人给出的方向走下去,终有一日他会知道答案的吧。

    他如是想。

    二人坐在中军帐内,都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这是难得的闲暇,两人都不急着说话,先放空一会。片刻后,皇帝开口道:“诸将领的抚恤与论功行赏现在已经议定,到了京中就能颁赐,只剩下你了。”

    季威之沉默,并不担忧。他心中已经有些许猜测,觉得自己大概会留在长安。那也没什么不好,虽然从前这世间最繁华的地方并无他的立足之地,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他并不害怕。

    皇帝又说:“恒王叔已经过世,你也知道他并无子嗣,因此除国,宗室之中再也无人有如此声望,除了你,再说你我兄弟天各一方已经太久,如今战胜四海升平,你也是时候留在长安了。”

    季威之点了点头:“但如阿兄所愿。”

    帐内寂静了一瞬,皇帝忽然压低了声音:“你手掌兵权多年,声望远胜旁人,这回留在京城,手中就不能留有兵权了。我并不愿意猜疑于你,正因如此,就不能给任何人猜疑你的机会。多年来我们兄弟二人历经磨难,情谊非同寻常,这份情谊,我并不愿意断绝废弃。阿弟……你我兄弟君臣,实在不易。”

    季威之心中一寒,因他猜得到自己此时已经在声望的顶峰,皇帝多年不曾领兵,虽然此次大胜,但军中终究还是更信任他的。这声望再往上,谁知道会生出什么样的狼子野心,会推着他们两人到一个什么样的境地。血与火中得来的帝位虽然证实了能力,但却给后来人埋下了祸乱之源。既然你能凭借兵马取得天下,为何我主不能?

    谋权篡位或许没有那么容易,但朝堂之上向来波诡云谲,二人如今这份信任难得,皇帝又不能退让,既然如此,季威之一定是退让的那一个,他点头同意了。

    皇帝已经取得首功,想也知道会被人大肆宣扬,此时此刻正是季威之开始低调的最佳时机,他们二人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不用诉诸语言的默契了。

    皇帝静默片刻,道:“何况,有一件事,我想是非你不能做,非你不能明白其中的重要的。”

    季威之敏锐地察觉皇帝语气中传递的某种言外之意,心沉了下来。他预感这不会是好事。

    “府兵制大概非得废除不可了。”皇帝静静地说。

    季威之几乎感到惊悚了:“这么快?!”

    皇帝颔首:“此次战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鼓励农桑,接下来十年之内最好不要再战,好令全国上下修养生息,要改制是最好的机会。你领兵在外并不知道,近年来赋税越来越少,若是长此以往,恐怕整个长安城都要捉襟见肘。长安城中吃穿用度都从外而来,一旦供应不及,立刻就要出问题。父皇在世时这情况已经露出端倪,只是还不必解决,皇兄在世时曾想过解决,然而时机不对,到我这里不能再拖了。”

    季威之听得神情凝重。

    府兵制扎根于均田制。开国初年因连年战乱,十室九空,因此太祖夫妇为了修生养息而定下均田制,规定了土地本来归属国家,然而农民开垦无主荒地之后,耕种数十年就可以将一半土地归为己有,剩下一半交还国有。这本是造福后世的决策,然而度过了极其艰难的创业之初,豪强富人逐渐收买农民手中的土地,使得农民逐渐成为佃农,依附豪强地主而存。

    而豪强富人本就很少纳税服役,虽然天下民众看似富饶,可赋税却一年年减少。更有甚者,农民变为佃农,离开家乡,也就无法服徭役,当兵做工,府兵制也被动摇。

    这过程虽然缓慢,可后果却是致命的,均田制也好,府兵制也好,至今已经到了腐朽的地步,毫无作用,不能再用了。

    然而废除也并非翻覆之间可得,尚需仔细谋划,且想也知道会有无数人抵死反抗。

    但正如皇帝所言,长安乃是天下的心脏,全靠通过运河被天下供养,如今局面如此,迟早有一天长安也要被波及,万一断了供应,体面全无不算最要紧的,就怕生乱。天下太平才几年?不能再出事,再打仗了。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至此,季威之才明白皇帝要自己低调下来,留在京城,压住宗室的目的,显然是所谋甚大。

    帐中沉默是有重量的,压得他一时间呼吸不畅,好一阵才点头:“确然如此。只是此事太大,不能轻易动手。阿兄,你可有方向?”

    皇帝摇头:“不必急于一时,中枢已经有所共识,不过真要动手,还得先排除一两个人,等你回京再说。我告诉你,不过是希望你心里有数,目光长远,别在意这一时的得失,无论如何,你得明白我的意思。”

    季威之当然明白,他长长吐出一口气:“但愿天下自此安宁。”

    二月末,帝后携有功臣属回京,长安几乎沸腾,万人空巷出迎。